首先,這編文章並不是學述論文,因為小編希望討論盡量「貼地」一些。其次,是因為希望將創作的難處加入時代的發展這個因數去作全盤考慮。
在這幾天,我讀到這個:The Tragic Decline of Music Literacy (and Quality)
大意,就是用三個音樂的準則去量度,現代的流行曲已經衰落。這三個原則是:
1. 音色,
2. 音調的編排,與及;
3. 音樂本身的豐富程度,深度。
原文結論為,流行音樂的音色與變化越趨平淡缺乏創意,主因是創作流行曲的人並不精於讀譜、演奏亦不懂樂理,歌詞重複,音色亦來來去去差不多。因為流行音樂的目的主要是「搵食」,所以大家都因迎合市場需求而趨向統一。作者亦認為,缺乏正統音樂教育是問題的精結,認為普及音樂教可帶來改變。
首先,小編認為所謂:「songs are becoming more homogeneous」是不存在的。以作者提及的六十年代,最普遍的音樂類型不過是Blues、 Rock & Roll,還有是他們演化出來的 pop,R&B,Country、Jazz 等等。最容易的印證就是 Google 一下 “pop in the 50’s/ 60’s” 的歌單,它們從來都是Guitar、Bass、Organ、爵士鼓,人聲。這種 “homogeneous” 和現在流行曲是一致的,所以我認為指控並不成立。
現在你看看多了幾多不同種類的 Synth 和特別效果的音色?而且,連強國都有普通話的 “Free Style Rap”、還有宇宙最強的G.E.M. 也一身Hip Hop,這是五六十年代肯肯定所沒有的。所不同是,美國大蕭條過後,因經濟發展而一下子出現很多那個年代的 “新發明”,如Rock Organ、電結他Pickup、Guitar 擴音箱等,令這20年前後的流行音樂出現重大改變,這可是一原因,但這和 “流行曲衰落” 並無關連。
至於曲式、歌詞方面,大家知誰是薩鼎鼎 和 Bjork 嗎?60年代就是沒有他們的生存空間。正正是,音樂多樣化,資訊更易流通,造就不同類型音樂的興起。有些音樂,就是不能一下子就喜歡上,如Jazz 一樣,從前Beatles 的 Triad Chord 聽慣聽熟,有些人就是不能愛上爵士樂那些豐富而複雜的和弦。但Youtube 就提供了生存空間給那些 Niche Market 的愛好者。那時我們聽Bjork 又不是給其他人古靈精怪的感覺?但是我們因為有903,有信和中心,我們就有了選擇權。當然,如果你只限於討論,相似歌曲數量去定奪 “流行曲是否衰落” 這是狹窄而膚淺的。
再說製作音樂的人是否一個經過樂團浸淫、能否 sight read,對聲音創新的能力更是沒有意義的,因為,從音樂的context 上面,流行曲根本不是在衰落、沉淪,而是音色、深度上只有越來越特別、豐富 (看看 Track Count就明白) 所以,結論應該是,更多沒有深厚演奏能力的人才有更多的方法去 “think out of the box”,因為他們才沒有 ii-V-I 的框框。
現在的音樂市場是數量多了、選擇多了,但絕對不是衰落了。證據是,在制作音樂越來越普及,如果流行音樂沉淪下去,只會更少人從事創作,而非更多新的音樂人湧現。
如果你不忿氣,不如你也下載ProTools First 創作多一首所謂 “好” 的流行曲?
只有更容易的參與,才是最容易找到 “好” 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