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感覺,每一個用電腦製作音樂的朋有,都有想過加添一個 Tactic Control Service 的衝動。一方面有些Shortcut 常常使用,按一個Physical Key 感覺好過用 Mouse、另一方面常常會畫 Automation,怎樣也得不到推 Fader 的效果,作為 Synth Geek,你更希望所有調較都可以 “Feel” 到參數更改對聲音的互動。
其實所謂Tactic Control Surface 可以有幾種:Faders、Encoders 和 Function Keys。最常見就是將以上三種加起來,做一個和 Mixer 差不多的 Control Surface,如Mackie HUI和Mackie Control Universe等。這些上一代的 Control Surface 一點都不便宜,動輒要上萬元身價,所以可以說從來未普及過,只有在商業錄音室才可看到蹤影。它門都依賴一個操作協訂去和 DAW 溝通,所以Control Surface的基本功能如 Transport、Faders Panning 都一般有Preset 提供,幾乎Plug and Play 立即全面對應。但價錢高昂,令生產商逐漸將各個 Function 拆散、或把 Product Streamline 將 Footprint 縮小,Personus 就在2012 年推出FaderPort。Footprint 小、價錢平,帶有 Transport、100mm Touch Fader 和 Panning,就是單一 “Focus Channel” 的意思,再大的一個Session 都總是逐條 Track 做混音而成的,所以這個Form Factor 很快得到業餘用家的支持。
新一代的 FaderPort v2 比上一代的 FaderPort 感覺 “實淨” 了不少,最醒目的 Update,就要加了一個Encoder。這個 Encoder 不採用其他廠商的 Approach,令它 “Map” 到一個指定功能之上,反而,這是一個Selector,一個最常用但最易被忽略的功能。 “Focus Channel” 這個概念就是 “One at a Time”,逐條Channel 去Focus,一條一條去Mix。但這個功能全靠使用者去主動做選擇。一般8Ch 的Control Surface,多數是以Bank 來控制,問題在於,每一個 Bank 的操作,到最後都需要在一個bank 裡面找到要調整的那一個channel,所以,這是一個很費時的操作。
而FaderPort v2,中間的大旋扭,配合不同模式時,可作為選擇、Channel、Marker 等的用途,所以,雖然只有一條 Fader,但實戰起來非常容易操作,很快便可融入你日常的工作流程。
市場其實有大量MIDI controller 都標榜可以學習每一個DAW 的功能去做Mapping,可是,不同的funcing 都要依靠不同的 “layer” 或 “page” 去操作,所以用家都必需學一遍才能駕輕就熟。另一個 FaderPort 的優點就是提供 “mouse hovering” 的調整而不需要為每一個功能去Map,如Cursor 放到Panning 上,旋扭就可以控制Panning、旋扭放到plugin 上的參數,就控制該個參數的調整。
這個Form Factor 當然不能取代所有Mouse 的操作和 Keyboard Shortcut,但參數的細緻調整,FaderPort 還是卓卓有餘。如果你需要更多Fader,可選擇FaderPort 8 或FaderPort16,價錢一樣有驚喜。